青春聚力暖乡村 童心银龄共振兴 ——重电“星火”智汇乡兴实践团赴潼南苦竹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

2025年07月23日 15:17 点击:[]

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,充分发挥青年学子在乡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,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“星火”智汇乡兴实践团于2025年7月赴潼南区米心镇苦竹村开展为期一周的“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”主题社会实践活动。通过系统化、专业化的服务模式,实践团在心理关爱、健康服务、文化传承、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开展特色活动,切实提升乡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
童心守护:心灵关怀助成长

实践团立足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,创新设计“心灵成长三部曲”系列教育活动。在“情绪魔法课堂”环节,团队创新采用《头脑特工队》角色扮演教学法,通过精心设计的“你比我猜”互动游戏,有效帮助儿童掌握情绪识别与调节技能。“非遗传承工作坊”则通过漆扇制作实践,让参与儿童在观察漆料晕染、构图创作的过程中,切身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。此外,“数字魔力圈”趣味数学活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,将操场转化为动态学习空间,儿童通过身着数字背心进行组队运算,显著提升了数学学习兴趣。

图为:志愿者与小朋友进行“你比我猜”互动

图为:志愿者手把手教小朋友做漆扇

图为:“数字魔力圈”活动时,小朋友们牵手围圈组队

实践团特别关注特殊儿童群体的发展需求,针对性格内向的儿童实施个性化辅导方案。通过折纸艺术等互动性强的创意活动,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与表达自信。活动过程中,志愿者采取“一对一”陪伴模式,密切观察每位儿童的行为表现,及时给予正向激励。活动后期评估显示,参与儿童在情绪管理、社交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,其中漆扇作品更成为孩子们引以为豪的创意成果,有效强化了其自我认同感。这种将心理辅导与传统技艺相融合的创新实践,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范式。

图为:志愿者教小朋友折纸

银龄关怀:健康服务暖人心

针对乡村老年人健康需求,实践团构建“预防-保健-防护”三位一体的健康服务体系,系统开展了“健康守护双行动”专项服务。在村委会活动中心,志愿者团队组织10余位老年人参与八段锦养生功法教学,通过分解示范“摇头摆尾”“双手托天”等标准动作,确保每位参与者准确掌握要领。76岁的参与者王女士表示,“以前弯腰捡东西都费劲,现在感觉灵活些了。”

图为:老人认真跟着志愿者学习八段锦

下午组织的“银龄防诈讲堂”采用情景模拟与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,重点剖析“保健品诈骗”“冒充亲友诈骗”等典型案例。为强化记忆效果,团队特别编制了“理财需谨慎,转账要核实”等简明警示语,并配发图文并茂的防诈手册,构建了立体化的防诈知识传播体系。活动结束后,多位参与者主动索取资料,表示要将学到的防诈知识传授给家人邻里。

图为:志愿者给老人进行防诈宣讲

基层助力:青春动能促治理

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分组完成村民档案数字化整理、电子台账更新等工作,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。在便民服务工作中,志愿者团队创新服务模式,采用方言讲解、图文展示等方式,为村民提供医保新政等民生政策的专业解读。同时,实践团成员随同村干部开展入户调研,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,通过结构化访谈收集乡村建设意见建议23条,形成专题调研报告1份。苦竹村第一书记易川奇评价道:“实践团引入的信息化工作方法和规范化管理理念,显著提升了基层政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。”此次行动累计服务村民120余人次,数字化归档文件300余份,为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有益参考。

图为:志愿者帮助村委会工作人员整理材料

文化共融:艺术搭桥续乡魂

实践团以文艺为媒,在苦竹村展开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。下午的村委会,传统装饰与现代展板相映成趣,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。原创诗朗诵《根脉》以三代人的视角,讲述从“离乡追梦”到“返乡筑梦”的变迁,台下多位老人悄悄抹泪;创新舞蹈《青春律动》活力四射,引得孩子们纷纷模仿;当《歌唱祖国》的旋律响起,全场观众自发挥舞红旗,老中青三代同声合唱,嘹亮的歌声在夜空中回荡。“艺术就像一座桥,”实践团成员感悟道,“让不同世代、不同背景的人们,都能在美的共鸣中找到情感联结。”

图为:志愿者表演舞蹈《青春律动》

青春聚力,薪火相传。从留守儿童的心灵守护到银龄群体的健康关怀,从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到基层治理的智慧赋能,再到文化艺术的代际交融,重电“星火”智汇乡兴实践团以专业服务践行初心使命,将青春汗水挥洒在苦竹村的沃土之上。青年学子们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,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,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,为乡村教育发展、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动能。

图为:实践团与小朋友们在苦竹村的合照

(供稿:通信工程学院;编审:新闻中心)